24 / 05 / 04
上个月重新整理了一下使用的工具,其中就有 flomo 这款产品,我主要是用它来记录一闪而过的想法、不成文章的笔记、生活日志和自我评价等。它支持多平台并且也可以通过绑定微信公众号,直接给公众号发消息的形式快速记录你的想法,这也是我选择这款产品的原因。
flomo 的作者少楠是将它作为一款产品,而不是 app,不是一款圈钱的应用。他甚至做了一个名为 flomo 101 的网站来专门介绍 flomo 和如何做笔记,《笔记的方法》这本书我就是从这看到的。
上个月我新建了一个账号重新使用了 flomo,记下了第一条的笔记。
现在回看也能理解当时的想法,在各种笔记软件中穿梭,obsidian、Notion、Logseq 等,不再搞这些了,多写内容。
初用 flomo 时,也就是记一下每天的想法(打的是碎片的标签),一些自己给自己说的话(打的是碎碎念的标签),其他还有一些工作上的记录,周报、每日完成的工作汇总等。但是总感觉笔记记了,但是该怎么用,用的时候怎么快速找到,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了《笔记的方法》这本书,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分别为如何用笔记、如何记笔记、如何筛选需要记笔记的信息、如何管理笔记。
文中说到笔记的用途是为了增援未来的自己,简单来说就是你以后写文章、对话、做产品、思考或者说是出去吹牛的时候,肚子里得有墨水。你之前记的每一条笔记并且做到认真回顾,那么这条笔记就与你融为一体,而不是你只是简单的搬运了它。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通过在 flomo 上回顾 #阅读笔记/笔记的方法 这个标签就可以看到当时我在读这本书时所有的想法,这些想法就可以为我所用。
如何记笔记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是对信息预处理的重要方法。人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存储东西的。之前陷入个人第二大脑的“陷阱”,网上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视频和文章,不能说不正确只是不适用于我。大部分的时间只是在搬运各种知识到笔记工具中,后面这些知识再也没用过。就像我最近在学一本关于 TypeScript 的小册,每一章的内容记了一大堆,现在一点都回想不起来都讲了些什么。这就是不会记笔记,只是无脑的搬运知识。
所以现在我在阅读中划线后,都要用自己的话把当时的想法在 flomo 中记录起来,这样才是有效的记笔记。
文章中也介绍了一些打标签的方法,无论是什么方法,都需要适用于自己,需要自己用着方便,因为笔记是给自己看的,需要你自己用自己的方法可以在这些笔记中能快速的找出你所需要的内容。
同时他也列举了几个自己的标签,我觉得不错,也已经用了起来。例如:#LifeLog/情绪/mid 这样的标签,我现在是每晚11点记录当天的情绪,写早中晚三条记录,直接注意的是需要写入背景内容,为了在以后回顾的时候可以分辨当时的具体情况。还有一个是:#自我/遗憾,当然还有其他的情感都可以写在自我这个tag下面。你才是你这一生中最需要记录的内容。
AI 时代了,各种信息通过电脑、手机等途径进入你的生活,大数据、算法将你的生活习性一览无余,抖音,小红书等 app,你是一遍又一遍不知疲惫的刷着,碎片化的信息刺激着你的多巴胺,这些信息不会在你脑中停留,过后就是空虚和寂寞。
如果为了不让算法猜你的喜好,你可以自己订阅 rss 内容,关注一些优秀的知识平台,这些内容需要你自己去思考、去总结,那些嚼碎喂给你的内容中的营养已经没有了。
作者提到了
把他人作为信源,听实践者言
把自己作为方法,下场去实践
世界上的知识太多了,以个人的能力肯定是学不完的。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自己要积累的方向,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要驶向哪个港口,那么哪个方向的风都不是顺风。
不能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不能为了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记笔记只是一个过程,目的才是最重要的。积累知识的核心一定是为了增援未来的自己。
方法和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记这些的目录是什么,等想清楚了这些之后,记录的方法和工具都是景上添花的东西。
需要审视自己的方向,不做一个墙头草,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同时任何知识都有使用场景,不要盲目遵从外界的标准,要始终以我为主。
书中大概以这四部分为主,它不是 flomo 的使用手册,而是适用于绝大部分正在记笔记和将要记笔记的小伙伴,以自己的经历介绍了一些实用的记笔记的方式。
我看完是从中学到了一些记笔记的技巧,但是执行的力度还是不够,还是需要继续精进。
推荐阅读,四颗星。